电子课本网 第64页

第64页

信息发布者:
①“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同时抓住老人的手。②“抢着”一词看出
“我们”见到“主人”时内心的欢愉与激动,表达了“我们”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只好”似乎有种无奈的情绪,因为老人找寻不到主人才做了此事,表明老人的善良和知恩图
报的品行。

[示例1]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
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边疆美丽的夜色,既描绘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 地点题,还自然引出了小茅屋。

 [示例2]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 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
是出自那哈尼 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这里的“梨花”, 指一个哈尼小姑娘的名字。此处,景物“梨花”和人 物“梨花”建立起了
联系。 [
示例3]摘录: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 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
一个身穿着 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批注:虚写梦 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情景交融, 旨在表达作者对小茅屋
“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的 精神的赞美之情。既照应主题,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示例4]摘录: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
路梨花处处 开。” 
批注:这里的“梨花”,既象征人物群体,又象 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再次点题。这样写为了
以花喻人, 以此来赞美小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为小屋做好 事的过路人,展示发扬光
大的雷锋精神的旺盛生命力, 升华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