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掌握和关键句子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要多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
①根据积累可知,第一空填“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出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道出了林则徐愿用生命换取国家利益的思想;
②结合题干中的“爱国情”“毛泽东”“表达爱”可定位《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并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明心迹,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因此第三空填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③结合题干中的“爱国情”“刘伯承”“证明爱”可定位《军神》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刘伯承的眼睛受了重伤后,到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就医的故事。刘伯承为了尽量减少对大脑的影响,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巨大疼痛接受了手术,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体现出他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因此第四空填用钢铁般的意志;
④结合题干中的“爱国情”“方志敏”“倾诉爱”可定位《清贫》这篇文章,全文以“清贫”为主题,记叙了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方志敏一身清白的崇高风范,全文先点出作者的清贫,而后以作者被捕时敌人在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的事例为主要内容,表现了作者清贫的崇高品质,最后高度赞扬方志敏同志清贫廉洁、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因此第五空填用矜持不苟、舍己为公;
⑤根据积累可知,第六、七空分别填不破楼兰终不还,遗民泪尽胡尘里。
✔故答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