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本网 第53页

第53页

信息发布者:
顺着,就着 
同:“屈”,弯曲 
平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
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词义的理解能力。
☀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所以,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1)句翻译: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由句意可知加点字“因”,在这里的意思是:顺着,就着 。
☆(2)句翻译: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
★由句意可知加点字“诎”,在这里的意思是:同:“屈”,弯曲。
☆(3)句翻译:船的顶部(一说底部)较平。
★由句意可知加点字“夷”,在这里的意思是:平。
☆(4)句翻译: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
★由句意可知加点字“类”,在这里的意思是:像。

✎故答案为:
(1)顺着,就着 
(2)同:“屈”,弯曲 
(3)平          (4)像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结合提示及备注信息,先理解句子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再翻译整个句子。

☆(1)句中的重点字词有:
尝:曾经。
②贻余:赠我。
③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④泛:泛舟,坐船游览。
⑤云:句尾语助词。
☆(2)句中的重点字词有:
比:靠近。
②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
③“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
★由此提示翻译句子,意相近即可。

✎故答案为:
(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2)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参考译文: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参考译文: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